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打造一支德技双馨、双师多能的师资队伍。8月25日至9月3日,水利工程学院组织教师赴多个紧密合作企业和教师实践基地开展实践锻炼。
实践的第一站是江苏省防汛防旱抢险训练中心,该中心于2017年4月建成,可开展堤坝险情抢护演练、河岸崩塌抢护演练、抗旱排涝演练、水上救助演练等30多个科目的训练、演练任务,填补了我国防汛抢险训练设施的空白。中心训练科科长陈祥喜向学院老师详细介绍了该中心实战演练场地,演练水池规格宏大,设有多种模拟演练段,如渗漏、管涌、漏洞、滑坡等,为实战演练提供了逼真场景。本站实践让学院教师对防汛技术有了更加完整且深入的理解,并成为他们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

实践的第二站是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小镇以地理信息产业为核心,囊括数据的获取、处理、应用以及服务等完整产业链内容,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跨界融合发展,同时也是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会址。小镇办公室主任沈阳为老师们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一核四翼”的主要工作。随后,各个企业代表详细讲解了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确权类业务、数字乡村、农业农村、智慧旅游,特别是在水利行业等方面的成果。老师们就无人机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与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本站实践不仅拓宽了学院教师的视野,更为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的第三站是富阳四维生态数字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通过高精度智能计算机和传感系统,对植物生长全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园区工作人员向学院教师介绍了产业园利用数智植物工厂系统为草莓定制光谱、采用室内雄蜂授粉,精准环境调控、滴灌栽培方式,周年连续生产颜值高、口感佳、无农残的优质健康草莓,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本站实践加深了老师们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理解,也引发了他们对水利工程与现代农业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的思考。

实践的第四站是浙东引水上虞枢纽(姚江上游西排工程),该工程被誉为浙东引水工程的“心脏”,以防洪排涝为核心,同时兼顾引水及改善水环境。上虞枢纽宁绍站的张烨栋书记向老师们生动介绍了工程的核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的梁湖枢纽、改造后的通明闸以及新开辟的排引水线路。该工程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了涝时可排、旱时可引的灵活调度模式,有效缩短了姚江流域丰水期的高水位持续时间,减轻了防洪压力,为当地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水安全屏障。本站实践让老师们全面了解了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对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实践的第五站是嘉泰水湿生植物园,植物园主要从事水湿生植物的生产、引种驯化工作,目前已列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园区,杭州市环境教育基地、余杭区森林科普教育基地等。2023年,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与园区签订了共建生态水利产业示范园的协议,双方约定依托园区为学校教师提供锻炼岗位,参与示范园的生产与技术研究。本站实践让教师们深入了解了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多样性,亲身体验了生态水利的和谐之美。同时,植物园王倩老师也从水湿生植物的种植与保护层面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课,教师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更对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浙江磐安抽水蓄能电站,该电站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200MW,承担浙江电网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总投资76.08亿元。工程于2021年6月开工,预计2028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在国家电网新能源磐安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刘启明主任和各参建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学院教师首先现场参观了下水库的坝肩和坝基施工处理、地下厂房的开挖与支护、自流排水洞TBM施工、钢筋加工场等。随后,项目各相关单位详细介绍了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采用的“四新”技术以及水利人才的需求等。通过本次实践,老师们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开拓了科研创新的思路,收获颇丰,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水利建设者的艰辛和伟大。

此次暑期企业实践活动,不仅为水利工程学院的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与成长的平台,更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水利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利学院教师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投身到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为水利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水利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