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设计学院“以艺筑乡 再生乡土”团队赴温州市洞头区开展调研,通过红色文化探访、艺术创意创作、乡土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深入解码“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探访: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团首站走进洞头女子民兵连纪念馆,通过泛黄的历史照片、磨损的军帽等实物,结合女民兵代表口述历史,还原“一手拿锄头,一手握钢枪”的奋斗场景。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观察展柜旧物件、记录口述史,切身体会“海霞精神”的精神力量。

艺术创意创作:非遗活化新路径
在东沙村文化礼堂,实践团以海岛生活为素材,创作渔民画系列作品。通过裂变式笔触、海霞红渐变色彩等技法,将渔民画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设计渔民画文创产品和渔民画宣传海报,为非遗活化提供创新实践样本。

乡土文化传承:生态智慧与艺术交融
实践团深入东沙渔港,与渔民共话“海霞大榕树”的生态智慧。据洞头植物学专家王和坤介绍,该榕树树龄近300年,曾是三颗古榕树中的幸存者——因历经极端天气、白蚁侵蚀等考验,如今成为洞头区极为稀有的古树名木,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海岛文化中“人树共生”的坚韧精神。
在洞头海霞诗歌活动现场,诗人沈苇、韦廷信、年微漾等与实践团对话,分享《水上书》等作品的创作经历,阐述如何将海岛元素转化为诗歌意象。交流中,沈苇老师谈及海边创作的独特感悟:“大海的辽阔无言,能瞬间推开我们内心的壁垒、拓宽眼界的边界,这种精神上的豁然,正是创作中最珍贵的养分。”此次对话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的创作视角。

行囊载梦:以青春续写时代篇章
本次赴洞头的调研活动,使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激励同学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在新时代征程中镌刻青年群体的责任担当。
